前言:2017年上半年,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工作要点对高校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的安排和部署,以及中宣部迎接十九大宣传暨“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要求,助力一流大学建设,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振奋精神、调动师生积极性,营造全校师生凝心聚力聚智,共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学校开展了“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推出了人才培养篇、学科建设篇、科学研究篇、人才建设篇和文化建设篇五篇综述,集中展示十八大以来学校取得的各项发展建设成就。为进一步总结展示好十八大以来学校在教育部党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学校将继续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引领篇”主题宣传,深入阐述西电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彰显引领效应、学术研究立足国家急需的发展道路,最终给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西电答案。
育人引领,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学宗旨
——十八大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引领人才培养综述
■记者 秦明 吴华
步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东门,映入眼帘即将竣工的主雕塑两米高基台正中心,重达150吨的巨石上镌刻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大字,这是毛泽东主席给西电的亲笔题词,也是今天学校的办学宗旨。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面对中国高校的这个根本性问题,从建校初战争年代直接服务我党我军通信事业,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投身火热的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到十八大以后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西电人才培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谆谆教诲既是对实践团全体成员的点赞和鼓励,也是对以“小满良仓”、“蒜泥科技”等西电创业团队学子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拥有中国高校最长红色根系的西电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人才的殷切期望。
西电红:红色传统坚定理想信念
“星星之火,照耀着我们,照耀着我们的忠诚。红色电波,辉煌着我们,我们的传统……”今年9月3日,2017级5523名新西电人,在刚刚建成的综合体育馆首次举办了盛大而又精彩的开学典礼,典礼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奏唱这首名为《与共和国同行》的西电校歌。
“西电红”,不仅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标准色之一,更是每一个西电人从开学典礼就会烙下的最初印记。这种关于校史的红色教育,之后还会通过散布于美丽校园的长征路上办学、《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白、首任校长王诤中将等的校史雕塑,以及公共教学区域上千幅办学老照片等方式,伴随着西电人度过整个大学时光。
西电的办学历史,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系。革命战争时期,学校缔造了为人民军队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传奇,被毛泽东主席赞作“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史无前例马背上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创建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一批新专业,开创了电子信息学科先河;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巨大贡献,学校奠定了独特的军民融合IT行业领先地位,成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排头兵。
红色基因融入了西电的办学文化。在十八大以后2013年初召开的学校四届八次教代会上,学校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人才培养总目标: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西电确立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其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爱国进取”,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基于激励和引导的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体系,推动本科教学向创新教学的2.0、3.0模式跃升,实现了教育本质和办学本质“两个回归”。
今年,西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期特色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就是学校利用红色传统坚定青年理想信念的一个传统活动。三年前,在校长基金专项资助下,学校正式启动“走进梁家河、踏寻红色路、砥砺青春意志、放飞青春梦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首批实践团成员奔赴延安,实地感受了老一辈革命家伟大而艰辛的创新创业史,踏寻了西电人80多年前在那片热土上留下的“与共和国同行”的红色足迹。
鉴于活动对于教育和引导青年学子的重要意义,在今年设计“互联网+”大赛同期活动时,学校提议让参赛学生像西电学子一样重走一次红色路,走进延安,走进习总书记曾留下七年青春岁月的梁家河。这一提议得到了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充分认可。
就这样,今年7月,近100支来自国内各高校的“互联网+”大赛参赛项目团队、在陕高校创新创业学生代表及“互联网+”行业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物,会师于延安宝塔山下。正是这段不寻常的红色旅程,触发了实践团成员给总书记写信的念头,最终促使总书记写下了十八大后给青年的第九封回信。
担当情:双创教育增长智慧才干
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样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该如何确立契合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说总书记回信中“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是对“西电红”最好的注解,那么“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就是对西电人提出的最强烈的时代要求。
在烙上“西电红”印记的同时,西电人又给出了另一个回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激发广大学生立志成长为德才兼备、创新思辨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自诞生之日起,西电人学习知识的目的,就不单单是为了谋求个人发展的职业导向,或者是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纯科学研究,而是怀揣着救国救民、国家富强的大胸怀、大格局,在担当情怀的引领下,强调所学最终必须要能为党、为国家和为人民服务——正如学校十八大以后凝练总结的西电精神所表述的那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
西电人求知识、学技术、做贡献,自始至终都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上,个人利益坚决服务国家利益。这种情怀,让最早的西电人告别课堂就奔赴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的浴血战场,让更早的西电人脱下军装依旧投身于国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热建设,让今天的西电人通过深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现“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发起并主笔写信给总书记的两个西电创业团队,一个是以开展农村电商起家的“小满良仓”,他们致力于帮助普通百姓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另一个是通过机器人与3D打印走上创业之路的“蒜泥科技”,他们在农村实施开展乡村“创客”帮扶计划,其共同的特点是:在通过创新创业成就梦想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他人点燃了希望。
“创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底色,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使他们深刻体悟到个人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院士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未来,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做到融入专业教育,在学生心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厚培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养成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土壤。
中国心: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人才
“我们做农业电商虽然也是互联网,不过和在写字楼里敲代码的其他人相比,差别还是很大。整天在村里、地里待着,被晒得黝黑,我是92年的,经常被村民当成年过30的中年人。”讲这段话的人,就是发起并主笔给总书记写信的“小满良仓”创始人张旺。
说起做农村电商的创业史,这个25岁的小伙子有讲不完的故事:“我们帮配合的农户通过手机卖苹果,以前客商来收苹果,1斤最高也就2块,现在通过手机卖,50块10斤,去掉邮费、包材,1斤可以买到4块。”
张旺只是西电建校86年来培养的20余万名毕业生的普通一员,只是十八大以后西电培养的近4万新西电青年的代表之一,但正是这样普通而又特别的新西电人,正在续写着西电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人才的辉煌篇章。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青年人的理想、追求、担当不会凭空产生,它们从何而来?
“让同学们前往延安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用心感悟延安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信念;通过重走西电办学路,寻根溯源,感受老一辈西电人用鲜血和汗水、智慧和忠诚孕育出的西电精神;实地参观考察总书记青年时代插队的梁家河村,认真体会一个城市青年到农村去的思想变化和意志磨练过程,思考自己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这段话,正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前身“走进梁家河、踏寻红色路、砥砺青春意志、放飞青春梦想”主题活动的初衷。如今,几百名从活动中受益的西电学子代表,正通过举办宣讲活动,将自己的体会与心得分享给身边同学,点燃更多西电人的青春梦想、人生大志,让他们有了追求、敢于担当,胸膛中跳动着澎湃的“中国心”。
收到回信的这群青年“创客”人生理想的源泉,与西电一贯的红色传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学校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密不可分。从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为学校亲笔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西电人未来必将始终铭记领袖关怀,扎根中国大地,不辱培养优秀人才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