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贡献科技强国的“西电智慧”

前言: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一年,我们党也将召开十九大。今年年初,教育部工作要点对高校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日前,中宣部召开了迎接十九大宣传暨“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动员会,要求各级宣传部门要持续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历程和辉煌成就,用美好的前景催人奋进,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项事业发展均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了更好地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助力一流大学建设,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振奋精神、调动师生积极性,营造全校师生凝心聚力聚智,共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学校决定按照上级要求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集中展示十八大以来学校取得的各项发展建设成就。

突破关键瓶颈 服务经济社会 贡献科技强国的“西电智慧”

——十八大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综述

■记者 吴华

科研获奖位居前列,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省部级一等奖23项,2013年成为同时囊括信息领域国家三大奖的唯一高校,5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数居全国高校第18位。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2013年首获民口973项目,2014年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计划2项,2016年首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创新研究群体及核能开发重点项目,5年来累计获批千万级以上项目11项。

关键指标不断提升,SCI论文年均增长21.4%,2015年达到1274篇,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37.8%,2016年达到1418项,授权专利数年均增长33.1%,2016年达到758项。

人才团队稳步推进,“雷达认知探测、成像与识别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群体立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零的突破,累计获批科技部、教育部、陕西省科研团队8个。

这份不断刷新提升的数据,是十八大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一流科研助力一流大学建设取得的亮眼成绩。“要立足中国大地,瞄准国家需求,对标国际前沿,解决那些事关人类福祉的根本性科学问题,特别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先导性问题和关键瓶颈性问题,做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院士多次在各种重要会议上强调指出。

紧盯国家战略,贡献“西电智慧”

“崇尚科学,回归工程”。十八大以来,西电聚焦前沿,面向需求,引领着我国雷达系统及关键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新型材料器件、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与创新,科研竞争力跻身全国高校前列。

近年来,探月工程、天眼工程、航母工程、天宫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中,频繁闪现着西电学者研精覃思的身影,其中饱含着挑战科研“珠峰”的“西电智慧”。

400亿元,这是移动、联通、电信等无线通信商大约1年的电费支出。而在全球,无线通信网络耗电更是占到总发电量的10%。如此庞大的耗电量,主要花费在无线通信高塔基站的耗能大户——微波功率器件上。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科院院士郝跃带领的团队,将微波功率器件的效率提高到了当前国际最高纪录73%,这几乎达到了半导体微波功率器件电能转换的极限。

早在1998年,郝跃团队就开始了针对新型氮化镓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攻关,相继提出一系列创新的高质量材料生成方法、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结构,成果被评价为过去10多年该领域的3项里程碑成果之一,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今年44岁,却已经在航天领域干了18年的长江学者李云松教授,在去年9月,又因其团队研制的“星载图像压缩系统”再一次成功运用于“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而欣喜无比。李云松解决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卫星图像数据传输和存储的瓶颈问题之一,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三大步中,都伴随着李云松团队在星载图像、视频压缩编码研究的每一小步前行。

近年来,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解决重大问题汇集人才,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一批批影响力强、显示度高的一流成果,从这所地处西部的高等学府不断产出:

焦李成教授团队就基于免疫协同进化和子波神经计算的智能学习与优化理论及方法开展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我国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发展;马建峰教授团队在无线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满足了国家重大行业对数据库系统安全的迫切需要;段宝岩院士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大型星载可展开天线设计的关键技术,成果被成功应用于多项工程中;李建东教授团队发明的大规模无线局域网自主接入结构与方法,已纳入通信标准;刘宏伟教授团队发明的雷达目标分类技术,使我国雷达功能得到重要扩展……

夯实基础研究,激活创新源头

“要有更加开阔的眼界思路、更加自信的‘以我为主’的竞争意识和勇于‘揭榜挂帅’的魄力。”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院士一再强调,“要敢于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另辟蹊径、异军突起、树新尖峰,最终形成解决瓶颈问题的领域能力,产生杰出的领军人物,产出解决急需、不可替代、水平一流并为业内外公认的重大科研成果。”

15年磨一剑。2001年,29岁的高新波教授完成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母校西电,组建起“影像处理系统实验室”,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探索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的新理论。2016年,作为“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高新波教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历经埋首苦拼、竭力突破的15年,如今,该项目成果已得到60多个国家、地区,包括近10位美、英、加等国院士和30余位IEEE/ACM/IAPR/IET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

“只管攀登莫问高。做科研,要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正如高新波教授所言,一大批西电学者,用心中的“执着”与手中的“极致”,诠释了千锤百炼之钢背后的科研初心。

围绕GGH的密码设计与分析,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赛博安全领域的一场顶级智力较量。密码学专家胡予濮教授,一位驰骋“数字战场”的“东方骑士”,在一年时间里,完全沉浸在破解GGH方案的推导验算中。在尝试了50多种攻击方式都被喊“NG”之后,终于给出一记釜底抽薪的痛击,坐实了GGH方案漏洞的存在。

这项来自中国密码学“黄埔军校”的重大发现意义非凡——人们可以不再花费时间、精力,继续基于GGH方案构建加密标准、拓展密钥交换使用场景,甚至将其应用于商业、金融、军事等系列领域。反之,一旦这些成本被投放之后再发现方案漏洞,造成的社会损失将难以估算。

“痴于学术谜题,羞于浅尝辄止,安于书呆子式。”——这是胡予濮教授以轻松口吻为自己画的自画像,也是一大批埋头深耕、用心精进的西电学者“集体白描”。

要做大学问,就须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养成大气,考核评价的奖罚“鞭子”不必常挥舞——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中“人”的评价激励机制,始终是西电的重点“聚焦”,最大程度保护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正是基于此,一批甘坐冷板凳、潜心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西电教师,才能数年如一日,安心“磨剑”。

服务经济民生,助力“一带一路”

十八大以来,西电的科研工作者不仅在基础科研领域“显山露水”,也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体现价值,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面向经济民生需求,西电助力“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杨银堂教授团队的项目“用于集成系统和功率管理的多层次系统芯片低功耗设计技术”,针对复杂系统集成和高效电源转换管理的需求,突破了系统芯片架构和异步路由等关键技术,使得项目单位的移动终端芯片和绿色节能电源管理芯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该成果共实现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数字电视、国产微处理器及数字信号处理器等,为我国高性能、低功耗集成电路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除此之外,西电在大数据智能感知与计算、高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固态照明、集成电路与微纳器件、人脸识别、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同时,西电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以信息领域的优势特色和影响力,助力三星闪存芯片项目成功落户西安,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西电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科研基础厚重,以军民融合为主攻方向的创新创业独具一格。2017年,西电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启动“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的建设。

西安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7年6月13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专程赴西电,就深度开展校地合作,全力支持西电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项目推进,共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发展,携手助力大西安大发展进行调研,并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被王永康书记赞为“聚宝盆”的西电,立足西部,突出优势,通过信息化引领支撑、军民融合、人才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大西安的发展,在助力西安成为军民融合发展一面旗帜的方向上,正在不断提速前行。

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平台建设

西电紧紧抓住“2011计划”实施的重大契机,围绕国防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以国家信息感知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学校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为核心单位,联合全国多家信息感知技术优势高校和研究所,于2012年10月共同组建了“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以此为平台,共同开展从基础研究、预先研究、演示验证到集成应用的全流程协同创新工作,打破了原有科研组织阶段分割的现状。由原来的单点项目合作向人才培养、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全面合作转变,缩短成果转化流程,联合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2014年,中心以全国第二、行业产业类第一的成绩,正式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学校以“信息感知协同创新中心”为牵引,加强示范辐射,加强现有资源梳理整合,按照“项目牵引、分批加入、流动管理”的方式,在原有产学研科研平台建设基础上,加强与协助单位的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开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2013年,西电牵头的“大数据智能感知与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和“高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固态照明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2016年,陕西集成电路与微纳器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

通过积极与行业单位联合构筑高水平科研平台,相互开放和共享科研平台资源,学校进一步实现了科技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营造开放生态,优化科研管理

“黑障”——一个困扰全世界航天界几十年的难题,连美国这样的“航天大佬”也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包为民指导下,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小平教授带领的团队向这个难题发起了挑战。

自2013年学院成立以来,凭着一种“匠人精神”和创新,甚至创业的精神,空间院的科研团队接连展开攻关,并在“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支持下不断取得进展。下一步,团队将在地面和空间全面验证克服“黑障”的方法。

如今,这个团队又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术性管理机构——信息科学部2016年的唯一国家重大仪器专项“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的4个项目之一。

空间院这支科研团队的成长,是西电营造开放环境文化生态、鼓励大胆探索的一个生动注脚,创新要素的活力在学校充分释放——

在正在开展的一流建设中,学校打破一切身份束缚,不设学科、学院、年龄、职称限制,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先导,应对国家重大需求组建领域团队,应对学科发展和自由探索组建学科团队、学者团队,项目论证立项到哪里,人才、资金、场地、政策等资源就流向哪里。

从“带”转向“陪”,从“要”转向“建”,从“管”转向“治”。近年,学校科研管理悄然发生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以学校科学管理部门为主找项目抓项目的局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活资源,改变了单纯性新增资源的惯性思维;理顺机制体制,提供更多高水平科研服务,改变了以“管”为主的传统方式。

十八大以来,西电坚持问题导向、以产出“不可替代”标志性科研成果的项目为抓手,统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一流建设模式,适时呼应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做好“四个服务”的新要求。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在创建一流的道路上,西电将秉持“立足西部、育人育才、强军拓民、服务引领、团结实干”的办学思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花,将更多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源源不断地贡献科技强国的“西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