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岩科教创新奖获得者 | 武阿明:深耕开放场景,拥抱创新挑战

人物卡片

   武阿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准聘副教授。2021年于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开放场景感知与理解、多模态信息处理研究。曾公派至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TS)进行为期近两年的博士联合培养。累计在IEEE TPAMI,TCSVT等期刊以及ICCV,NeurIPS,IJCAI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同时,担任IEEE TPAMI,CVPR, ICCV, NeurIPS等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2024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科教创新奖。2021年从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武阿明选择加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邓成教授团队。对于这个选择,他解释道:“因为我想要继续从事继续从事多模态信息处理研究,这个研究方向与西电邓成教授研究方向一致,加之西电是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高校,培养出过许多行业领军人才,所以我对西电很是向往。”从此,武阿明开始度过他在西电的春夏秋冬,书写起人生的崭新篇章。

深耕科研

   武阿明主要从事开放场景感知与理解的研究,在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这是一个热门而前沿的研究方向。“当前的机器学习模型通常假设训练和测试数据服从独立同分布,然而,现实场景是开放的,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场景和物体,给机器学习模型的应用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他介绍道,“开放场景感知与理解旨在通过学习泛化的表征或调整模型的架构来增强模型适应开放场景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

   深耕开放场景领域,武阿明形成了多个创新点,“目前这个领域可以从数据增广、泛化表征学习以及网络架构调整三个方面来进行创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创新成果在多个数据集上验证了有效性,相关论文均发表在IEEE TPAMI、TIP、CVPR、NeurIPS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

   科研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困难和挑战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会遇到的荆棘。武阿明也是如此,要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是科研路上最大的困难之一。“对我来说,科研中最大的困难在于灵感的获取,好工作的前提是能有给人带来启发的想法。”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武阿明选择了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解决,“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论文和书籍,能够全面了解当前方法的进展以及相应的缺陷,便于自己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在这期间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要做出创新性的工作,才要促使自己不断了解新事物与新方法,最后进行创新性的试验并写出创新性论文。”


教学融合

   除了将创新思想灌注于科研工作,武阿明还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创新,目前,他主要担任《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讲授,他创新性地将基础理论偏多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与前沿热门的人工智能相结合,“《信号与系统》是一门基础课程,包含许多基本的信息处理方法,例如频域分析,有很多方法现在依旧在人工智能领域广泛的引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相关的人工智能研究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来,就增强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在卷积这一节,除了书上的一维卷积,武阿明还给同学们介绍了图像和点云里面的二维和三维卷积。这种基础课程和热门领域结合的教学创新有效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中理论与应用是紧密结合的,我常常鼓励学生用代码来实现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武阿明始终秉持“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让学生用学到的内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又避免了“纸上谈兵”的学习模式。


智启未来    

   谈到获得段宝岩科教创新奖,武阿明非常开心。他说道:“首先我要感谢团队的支持,在工作过程中,离不开团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每次在我感到困惑的时候,邓成教授总会给予我帮助和鼓励,帮我度过一次次的困难,获得成长。同时,感谢段院士,段院士在科研和工程领域都做出了非常高的成就,这让我十分的仰慕和钦佩。在段院士这种科研和工作精神的感召下,我将继续努力,为团队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获奖代表了对过去的肯定,同样也激励着武阿明更加努力。未来,他将研究具身智能领域,这个领域主要从具身感知、具身认知和具身行为三个方面开展。“我会关注3D空间物体的感知、理解和导航,同时关注设计相应的动态模型来增强具身模型的通用性,欢迎对具身智能感兴趣的同学加入我们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