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一新生,9月2日是陈思颖报到入学的日子。35年前,她的父亲陈立凌也作为大一新生来校报到,那时的西电刚刚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陈立凌来说,西电是青春的记忆,对陈思颖来说,西电是三代家庭成员的传承,更是关于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陈辉亮是陈思颖的爷爷,出生于1935年12月,曾经在西电的前身,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军委工校读书。陈思颖从小就听爷爷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学习生活:环境艰苦、条件落后,但同学们总是保持着乐观向上、发奋图强的精神状态,凭着革命军人满腔的报国热情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军事素养。
50年代中期,西电响应国家号召西迁古城西安,在学校一系工作的陈辉亮也跟随学校扎根西北,投身科研、育人育才。


韩月华,陈思颖的奶奶,是成电的毕业生,后在西电教务处教研科工作,为西电学分制的实行做出了大量基础性调研工作,并推动了政策的最终落地。

1988年,陈立凌接过父亲陈辉亮的接力棒,成为了西电计算机系的学生。
大学时,陈立凌喜欢体育锻炼,课余时间坚持足球、田径训练,多次代表系田径队和足球队参加比赛,也曾代表学校参加陕西省高校足球联赛,并获得了冠军。
陈立凌现在省级国企信息技术部门从事信息化建设领导工作,“这一切都得益于母校良好的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让西电的毕业生们在各行各业都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及母校,陈立凌充满感激。
“父亲经常和我讲他在西电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他常说起印象最深刻的李伯成和侯伯亨两位老师,他们学识渊博,讲课时思维缜密但又不失幽默风趣,课堂教学像是和同学们拉家常,父亲特别喜欢上他们的课。”陈思颖说道,师风好、学风好,这是她从爷爷和父亲那里得到的西电印象。
除了陈思颖的父亲和爷爷奶奶,大伯陈立军、伯母周兆清也是西电人。陈立军夫妇是西电通讯工程学院83级831班的同学,毕业后一起到石家庄54研究所工作,从事卫星通讯方面的研究。


“我的伯母曾经获得过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长辈们一直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
学校光荣的红色基因和强大的专业优势,加之广为人知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深深吸引了陈思颖,她无比地想去探寻,究竟是怎样的红色基因,让爷爷奶奶、爸爸、大伯大伯母都选择了这所学校,培养出一位又一位了不起的西电人。
受祖辈和父辈两代人的影响,加之对电子信息方面的浓厚兴趣,陈思颖的高考第一志愿就选择填报了西电,也如愿被录取到电子信息工程(中法合作办学)专业。

带着家人的嘱托和希冀,陈思颖踏入了她日思夜想的西电校门,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第三代“西电人”。红色基因流淌在他们的血脉中,爱国为民根植在他们的理想上。“我的家人们激励着我,让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希望”,陈思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