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电技术物理系773班点滴
我是孙军(中排左二)。西电技术物理系七七级三班, (5-773)学生。我们是文革后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我们七七年十二月参加高考,七八年三月入学,被称为七七级。我们那年比应该入学的时间晚了半年,就是因为邓小平果断拍板恢复高考“再晚也要办”的结果。我们班有二十七个学生,后来有一个部队生加入,实有二十八人。我们班的专业是红外技术专业。刚入学我们班挂在三系(计算机系),七九年并入五系(技术物理系)。
毕业照是一九八二年二月照的。四十年过去了,大学四年的生活,依然历历在目。因为是十年动乱后第一届高考大学生,我们班的同学可谓真正是“汇聚各路英雄、本来五湖四海”。同学中有知青、军人、中小学教师、工人、中学毕业生。有的同学上学前社会经历丰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像沈楫入学前工、农、兵都干过。因为十年断层,同学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相差有十四岁。我们班班长周维真是知青,后招工进入铁路局,然后考入西电。李立(西电原党委书记)是老三届知青,下乡后、被招工、再从工厂考入西电。
往事点滴
我们班挂在三系时的班主任是靖明善,湖北人(不在相片中)。转到五系后班主任是杨志农(前排左六),邓洪(前排右五)是系里的协理员。
最近几年,尤其是新校区建成后回母校看过几回。四十年前的条件和现在没法比。我们那时的教学楼即六楼主教学楼看起来很雄伟。因为没有现在的高楼大厦围绕,主教学楼很突出。兄弟院校的学生到西电来都说西电还真有“高楼深院”的味道。和西安众多大专院校相比,西电的教学主楼还让人挺自豪呢。现在就不一样了,教学主楼已经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围住了,少了几分雄伟,但多了些许深意。
我们那时的生活很简单,三点一线,即教室、食堂和宿舍。那时记得下课后行动最快的是去食堂,去晚了好菜就没有了。食堂的饭桌是方型的,两个饭桌可以凑一个乒乓球台。六七个学生围着一个方形饭桌站着吃。饭菜主食是馒头、饸饹(钢丝面),蔬菜以萝卜、白菜、土豆、红薯为主,偶尔有肉,偶尔有米饭。南方来的学生对吃很不习惯。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吃了馒头觉得还跟没吃过饭似的。刚开学,一个南方来的学生去食堂吃饭,迟迟不敢拿碗打玉米面糊糊。后来他说他看着黄呼呼的玉米面糊糊以为是贴大字报的浆糊呢,心里犯嘀咕怎么让人吃浆糊呢。还有的南方学生从前没有吃过馒头,以为是点心,一次买了好多,拿回宿舍准备当宵夜吃。有的同学看着高粱面做的饸饹、包谷面做的发糕难以下咽,林林总总、窘态各异。不过每个学生都有一把暖水瓶,吃完饭后每个人都要提着暖水瓶打开水。里面的热水就是平时喝水、洗脸、洗脚时用的。
学生每天六点半起床要跑早操。有的学生睡不够,跑早操很头疼,想着法儿逃避。早上八点准时上课,十一点四十五准时下课。中午是吃饭和午休时间。下午两点后是自习时间,偶尔也有授课时间。每个专业班都有自己班的自习教室。晚饭后很多同学还去自习教室学习。同学们学习普遍比较用功(本人除外)。晚上十点准时熄灯睡觉。周六晚在小操场看电影是学生最高兴的事。集体活动有班级组织的跳伞、系里组织的华山游、翠华山游等等。学校生活就是这样简单、快乐、有序。
入学时如果定了专业,几乎没有换专业的可能。大学四年同学们基本上就是在三点一线的模式中生活了四年。好处是同学基本上在同一个圈子(专业班)生活四年,大家有足够的时间互相了解。坏处是除了自己班上的同学外对其他班的学生了解甚微。
大学时基本上禁止谈恋爱。如果哪个学生有了心仪的异性,大部分人只能暗恋。有极少数勇敢者也敢公开示爱。大部分恋人只能偷偷地来往,像地下工作者似的。如果你一不小心喜欢上了外系、外专业的异性,就得更加小心谨慎了。因为外系的学生老在本系学生中晃来晃去十有八九被认为是“谈恋爱”的人,会暴露目标的。我班同学孙铭就敢为天下先,常常去计算机系听课顺便看望他在三系的女朋友。我们班有个才子叫李东鸽,不但考试成绩好还弹了一手好古筝,学校文艺汇演东鸽必有古筝独奏的压轴节目,引来不少女生的目光,按现在的流行语就叫粉丝很多。毕业前半年,学业基本完成,同学们的地下恋情才纷纷浮出水面。我们班女生很多,也很漂亮,可惜本班就是没有同班同学夫妻缘,令人扼腕遗憾。我们班和同级半导体班的同学倒是有缘,比如王可、邓明就分别跟七七级半导体班的美女俊男喜结连理。饶志帆也和计算机系七七级男生同乡牵手人生。这个现象比较有趣。归咎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给社会学家来研究吧!
我们那时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不愁。我们这个班的毕业生都被分在电子部工作,少数人从事与红外有关的工作。据后来了解的情况是当时西电隶属电子部,电子部红外专业是需求量最小的专业。兵器部是红外专业需求的大户。当时电子部不愿意将自己培养的人输送给兵器部,名曰“人才贮备”,再加上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国防工业压缩,部委之间相对隔绝,我们班的毕业生都留在电子部工作,有大部分人从事与红外专业无关的工作。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一定程度的遗憾的。
虽然那时条件艰苦,很多人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此不再赘述。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一张老照片唤起四十年前的记忆。
愿青春无悔,激情永在。
(编辑:赵祥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