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张进成:科研向前的关键是要坚持梦想

他,2004年博士毕业,2005年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年破格晋升教授,2016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余年漫漫科研路,他用“苦”字开头,砥砺前进,超前探索——他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张进成教授。

“苦”字开头:十余年求学奋斗

“高中期间的一场微电子技术报告,开启了我人生的微电子梦。”张进成回忆道。从此之后,他用“苦”字敲开了西电微电子技术的梦想之门。读博士那段时间,每天七点多到实验室,凌晨一点多回宿舍,阅读各种关于微电子的专业书籍和期刊论文,用二年时间攻克了氮化镓半导体材料的外延技术与核心设备,终于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跨越。

“按照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十八个月技术更新一次,但当时我们国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与国际水平足足差了三代”,张进成介绍说:“为了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我在郝跃教授的带领下加班加点,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个科研方向,就一定要做出点成绩出来。”

在氮化镓半导体领域,从技术滞后到国际领先,从跟随研究到先进水平,二十年高速奋斗的历程中,张进成始终坚持在学术科研的第一线,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梦想,在超负荷速度中推动中国微电子技术不断取得创新性发展成果。而当问到科研道路上进步的关键时,张进成谦虚的回答:“坚持梦想、良师指导、高效学习、勇于创新。”

横向拓展:开放性团队建设

告别学生时代的“学海泛舟、苦寒砺剑”,张进成正式迈进微电子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的带头性研究工作,而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打造一支高效、先进的研究团队。“个人能力有限,但团队潜力无限”,张进成如是说。

张进成主张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眼光引领团队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必须将其学术研究的步伐纳入‘多学科交叉’的轨道发展,这就需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接收来自材料、物理、电路系统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最大化程度地实现上下游学科的对话和衔接,以便支撑团队的更好发展”,张进成说,团队的凝聚力,“凝”的是人心,需要团队成员在目标和方向上志同道合,在相互尊重个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包容更多的人才与技术,不断扩大团队生命力,先做人,后做事,是我不断强调的团队建设理念。

张进成尤其注重对团队中青年教师和在读博士生的培养和历练。“我会在分配任务时,对这些‘新鲜的血液’适当拔高,在申请一些大项目的时候,其实需要更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但我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团队里的年轻人去从事部分工作,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年轻人,关键是历练”,张进成不断强调,团队前期的工作进展可能较为缓慢,但厚积薄发,这些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技术新人”总能在中后期发生质的飞跃,成为推动研究工作的必要因素,不能铺好路子,让他们只管走。但在新人成长,积累量变的过程中,张进成并不给予学生们过大压力。

“交给他们的任务通常我自己都会有预案备份,不会把担子全部压在他们身上,这样压力太大,学生情绪上会有一些波动”,张进成幽默的说:“我的团队建设走的是‘群众路线’,我通常不会要求学生过来找我汇报,因为这样的汇报有时会回避某些还未解决的问题,使方案看上去完美,为了看到最真实、最直接的问题,我往往会主动进入学生实验室,深入观察了解,亦师亦友,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是我在开放性团队建设中十分注重的要点所在。”

纵向延伸:未雨绸缪的超前性眼光

传统微电子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均已基本形成和具备,对于张进成及其团队来说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建设。而张进成所提倡的学习能力建设也绝不简单的等同于“书本知识”,相反,与高技术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他眼里则是更为看重的发展途径。

“多接触本领域的前沿企业,他们规划和期待的产品会拉伸技术研究的纵深性眼光,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作提供方向和目标。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使企业因市场需求的牵引往往能更快地找到最新的技术需求,从而做出及时的方向调整,对高校研究团队来说,密切关注前沿企业的产业发展动向,并为其实践弥补扎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前沿技术,这样的科研更为‘接地气’。”张进成总结说。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超前”的思维敏锐度。“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具有超前性的眼光,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应该至少领先时代五至十年”,张进成说道:“拿我们现在的主攻方向氮化镓来说,起初是十分前沿的技术,很少有人关注,所以等我们进入研究成熟期时,恰好进入其应用的热门阶段。”

敏锐的学术触觉决定团队研究进程的方向,未雨绸缪的超前性目光决定团队成果的高质量应用。张进成率领他的团队在微电子技术研究领域屡获国际认可,并持续保持领先,在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微电子技术战场站稳脚跟,健步如飞。